technical team

Yong Hu
Jobs:
Position:
Research:
受教育经历:Position:
Research:
2001/03-2004/02,上海交通大学,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,博士
2002/09-2003/08,丹麦技术大学,机械学院,访问研究
2008/09-2001/03,武汉理工大学,船舶与土木工程学院,硕士
2004/09-2008/07,武汉理工大学,船舶与土木工程学院,本科
研究工作经历:
2014/03-至今,上海海洋大学,深渊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,研究员
2013/09-2014/03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2研究所,水下工程研究室,研究员
2006/09-2013/09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2研究所,水下工程研究室,高级工程师
2004/09-2006/08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2研究所,水下工程研究室,工程师
主要科研情况:
1)863重点专项,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结构系统主任设计师,2013年完成由集团公司组织的课题鉴定。经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。在50米~7000米海上试验过程中,结构系统使用正常,系统可靠。获实用新型专利1项。经专家鉴定的创新点为:攻克了超大潜深耐压结构设计与密封技术,包括:超大潜深、大直径、大厚板、钛合金耐压球舱结构设计准则与安全评估体系;粘弹性材料与金属材料接触面的非线性接触和变形协调分析、疲劳载荷谱与结构响应分析技术;超大潜深多开口载人舱及其水密门、观察窗的优化设计方法;有效实现结构减重的充油双向耐压补偿技术等。
2)海军装备研制,机动型救生钟总设计师,2012年完成由集团公司组织了鉴定。经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。获得中船重工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(排名第一),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(排名第一)
“可大角度旋转转裙”和“手动抛弃装置”两项发明专利的第一发明人。部队出具的应用证明认为:该机动型救生钟装备自配备我舰队两年来,经过我舰队5000公里以上陆上装运机动训练,6000海里以上海上装运机动训练,伊尔-76飞机机动装运训练,922型、925型等多平台装船使用、多次三级援潜救生演练、多次跨海区援潜演练,多次援潜救生作业保障使用,100次以上水下对接训练,以及多型潜艇实艇对接训练证明该装备技术先进、性能稳定可靠、操作方便、救援周期短。现已成为我舰队最主要的援潜救生装备,也是我军当前唯一的大型国产化援潜救生装备。
3)国家重大专项子项目,作业型单人常压潜水装具(ADS)的研制,第一副总设计师。目前,全系统完成实施方案论证、方案设计、初步设计、详细设计,正在建造。全系统满足工作深度600米要求。关节样机通过600米压力下扭矩测试。观察窗、躯体样机均通过耐压测试。
4)在“寰岛蛟龙”载客潜水器项目中,担任副总设计师,目前完成船级社送审设计。
期刊论文:
1.Ping Yang,Yong Hu, Recent Development inShip Structural Response and Strength of High Speed Vessels, J.Wuhan University of Transportation,2000 Vol.24.
2.胡勇,崔维成,无加筋平板极限强度的简化解析法与规范公式的比较,中国造船,2003No.2.
3.Yong Hu, Weicheng Cui, A SimplifiedAnalytical Method to Predict the Ultimate Strength of UnstiffenedPlates under Combined Loading including Edge Shear, J. Shipmechanics, 2003 Vol.7 No.6 pp60-74
4.胡勇,崔维成,具有裂纹缺陷的板和加筋板在联合载荷作用下的极限强度计算方法,船舶力学,2003。
5.Yong Hu, Weicheng Cui, Preben TerndrupPedersen, Maintained ship hull girder ultimate strength reliabilityconsidering corrosion and fatigue, Marine Structures 17(2004)91-123
6.胡勇,崔维成,散货船在碰撞后的剪切极限强度,船舶力学,2004,vol.8 No.4pp68-79
Yong Hu, Weicheng Cui, Time-variant ultimatestrength of ship hull girder considering corrosion and fatigue, inproceedings of the 9th InternationalSymposium on Practical Design of Ships and Other FloatingStructures (PRADS2004), Luebeck-Travemuende, Germany, 2004,243-251
7.Yong Hu, Weicheng Cui, Computer simulationof ultimate strength degradation of ship structures by corrosionand fatigue, Computatinal Mechanics Abstract(Volume I), edited byYao Z H, Yuna M W, Zhong W X. WCCM VI in conjuction with APCOM’042004 BeiJing, China, Tsinghua UniversityPress&Spring-verlag.
8.胡勇、崔维成,筋对环肋圆柱壳的壳板屈曲强度影响分析,2005年9月,2005年船舶结构力学学术会议,浙江舟山pp179-188
9.胡勇、马建军、张政,崔维成,考虑筋/板相互作用的环肋圆柱壳屈曲强度分析,船舶力学,2005 Vol9, NO.4PP89-97
10.韩芸 黄小平 崔维成胡勇,T型接头焊趾表面裂纹应力强度因子简化计算方法,中国造船,2006 Vol.47 No.1 pp1-11
11.胡勇,崔维成,刘涛, 大深度载人潜水器钛合金框架试验研究,船舶力学,2006Vol.10 No.2 pp73-81
12.叶彬,刘涛,胡勇 深海载人潜水器外部结构设计研究,船舶力学,2006 Vol.10No.4
13.黄建成,胡勇,冷建兴,深海载人潜水器载体框架结构设计与强度分析,中国造船,2007.6Vol.48 No.2 pp51-59
14.胡勇、沈允生、崔维成,深海载人潜水器的坐底分析,全国船舶力学会议,中国银川,2007.10pp313-319
15.胡勇、张锦飞、崔维成,救生钟对接密封能力研究,船舶力学,2007 Vol.11No.2 pp221-230
16.胡勇,赵俊海,刘涛,崔维成,大深度载人潜水器上的复合材料轻外壳结构设计研究,中国造船,2007.3 Vol.48 No.1pp51-57
17.Cui Weicheng, Xu Qinan, Liu Tao, Hu Zhen,Yang Youning, Hu Yong and Ma Ling,Introduction to the Developmentof a 7000m manned submersible, UT2007
18.胡勇、沈允生、崔维成,潜水器的坐底安全性,船舶力学,2008No.4,642-649
19.崔维成,徐岂南,刘涛,胡震,杨有宁,胡勇,马岭,7000m载人潜水器研发简介,上海造船,2008.1(总第73期)pp14-17
20。赵俊海、刘涛、马利斌、胡勇、崔维成,大深度载人潜水器浮力块的加工和安装,中国造船,2008.10Vol.49,PP113-123
21.苗兰森,胡勇,援潜救生钟综述,海洋技术,第28卷第3期。2009.9,PP93-95
22.刘道启、胡勇,深海载人潜器观察窗蠕变特性,全国船舶力学会议,2009,南京
23.刘志河、胡勇,机动型救生钟关键技术与后续建设,援潜救生研讨会论文集,天津,2009.11
24.胡勇、刘涛,缆控深潜救生艇的关键技术与国内基础,援潜救生研讨会论文集,天津,2009.11
25.刘道启、胡勇,深海载人潜器观察窗的力学特性,船舶力学,2010.3
26.胡勇、田常禄,深海耐压结构观察窗蠕变变形分析,船舶力学,2010.4
27.田常禄、胡勇,深海耐压结构观察窗应力分析,船舶力学,2010.5
28.苗兰森,胡勇,大深度救生钟耐压结构的优化设计,海洋技术,Vol.30,No.1,Mar,2011p95-98
29.胡勇,苗兰森,LR7救生艇的关键技术与改进,海洋技术,录用
奖励:
2013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(排序第一)
2013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(排序第一)
专利:
手动压载抛弃装置 2010 发明 ZL201010136887.9 1
可大角度旋转的转裙 2010 国防 ZL201010047518.2 1
大角度液压支持旋转关节 2010 国防 ZL201010047516.3 1
手动压载抛弃装置 2010 实用 ZL201020146098.9 1
潜水器密封性的便携式检测装置 2010 实用 ZL201020145897.4 2